訂立合同、繼承財產、證明親屬關系……公證服務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近日,秦皇島市撫寧區人大常委會組織調研組,圍繞提升公證服務質效開展專項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組了解到一個溫暖的故事:有一對夫妻因在外地工作,只有周末才能返回撫寧辦理不動產權證書。了解到他們的實際困難后,撫寧區公證處主動開通“綠色通道”,安排一名公證員和一名公證員助理,利用周日上午時間為他們辦理了委托公證業務。
據介紹,今年以來,撫寧區公證處針對老年人、殘疾人、軍人軍屬、外出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開通“綠色通道”,對于時間緊迫的事項優先受理、優先審批、優先出證,目前已辦理網上業務7件、延時業務5件、涉軍涉老業務21件。
“此外,對法律關系明確、事實清楚、無爭議的公證事項,當事人只要材料齊全、真實,符合法定受理條件,只跑一次公證機構即可辦好公證。”撫寧區公證處主任董振英告訴記者,目前,“最多跑一次”公證事項范圍已擴充至31類84項。
“改善和優化服務沒有終點。從方便群眾辦事出發,只有不斷提高辦事效率、提升服務溫度,才能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撫寧區人大代表聶春陽建議,進一步強化部門協同,如在辦理房產繼承時,盡可能將關聯性強的事項集中起來辦理。
怎樣強化公證定分止爭的功能作用?這是調研組此行關注的內容之一。回應關切,董振英舉了一個例子:今年4月,轄區居民付某某為繼承母親在銀行的存款,到公證處辦理繼承公證,但因姐姐不愿配合,相關工作一時難以推進。
“立足‘調解職能和第三方中立’的角色定位,我們走訪村干部,了解當事人家庭背景,從法理到情理,反復溝通調解,最終姐姐消除誤會,配合弟弟出具了相關手續。”董振英說。
在撫寧區人大代表鄭海波看來,這種“公證+調解”的聯動模式,既節約了司法資源,又維護了社會和諧,值得借鑒推廣。他建議,進一步固化該工作機制,探索公證機構與基層調解組織、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建立常態化的聯絡與信息共享渠道,構建“預防—調解—公證”的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鏈條,全方位延伸公證服務觸角。
“接下來,我們將把調研成果轉化為監督實效,持續推動公證服務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為民服務水平。”撫寧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