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張北草原,天氣涼爽,草甸青翠,正是旅游的好時節。
7月8日,在距離張北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不遠的仙云跑馬場,省人大代表、張北縣郝家營鄉西高廟村黨支部書記倪玉軍跟正在整理馬具的村民席滿兵攀談起來:“你家的生意最近咋樣?有啥難處需要村里幫助嗎?”
“生意挺紅火,平均一天能接待七八十名游客。”席滿兵笑著搭話,“進入旺季后游客數量不斷增長,我家的收入也跟著提高,每天都高興著嘞。”
西高廟村與張北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僅一河之隔。但在幾年前,村民們守著這塊旅游寶地卻吃不上“旅游飯”。2018年,在北京創業20多年的倪玉軍回村任黨支部書記。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村民依托景區資源,打通致富門路。
“村里的路不通景區,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哪有游客愿意來”“村里既沒飯店也沒賓館,即使游客來了也留不住”“除了在路邊賣點土特產,咱還能干啥”……為發動大家發展旅游業,倪玉軍挨家挨戶地聽想法、問意見,把筆記本勾畫得密密麻麻的。
“交通不便、思想保守,是阻礙大伙兒增收致富的主要原因。必須打通村里到景區的道路,同時改變村民因循守舊的老觀念。”倪玉軍告訴記者。
村北的小矮橋是通往景區的必經之路,一到雨季,河水常常漫過橋面,人、車都無法通行。“能不能在修路的同時,再建兩座橋?”規劃道路時,不少村民這樣建議。
把大伙兒的期盼變為現實。在倪玉軍的積極爭取和協調下,兩座新橋先后建成,游客和村民往來景區有了“快車道”。“如今,我步行十分鐘就能到景區,經營馬場更方便了。”席滿兵說。
道路通了,思路也活了。近兩年,村民們從張北草原音樂節中嗅到了商機。每當樂聲響起,大家除了沿途售賣特色手工藝品,還為音樂節提供餐飲和保潔服務。“去年音樂節期間,我家3天賣了6000多份盒飯,收入十分可觀。”村民席滿福笑著說。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創新思路,把資源變成資產。“我們村常住人口166戶280多人,有不少閑置院落,許多村民愿意流轉出來掙租金。”倪玉軍說,為了盤活這些“沉睡”資源,去年開始,他積極推動民宿改造,目前已流轉10多個院落,全部交由專業設計團隊進行改造。
記者在村里采訪時看到,一座外觀古樸、內部現代的農家小院正在加緊施工。“這是我們打造的民宿‘樣板間’,在保留傳統鄉村建筑風格的基礎上,還配備了無線網絡、智能燈控等設施,能為游客帶來更加舒適的居住體驗。”倪玉軍說。
以特色民宿帶動特色采摘、農事體驗等鄉村旅游項目,倪玉軍對未來充滿信心:“接下來,我們要想方設法把‘旅游飯’做得更豐富、更美味,進一步拓寬老百姓的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