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天氣晴朗。湛藍的天空下,位于臨空經濟區(廊坊)創新服務產業園區內的臨空創新中心項目現場,幾棟單體建筑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項目的1號樓、2號樓按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幕墻采用中空玻璃,在節能環保、隔音保溫等方面表現得很不錯。”上午9時,記者跟隨省人大代表、河北臨空集團工程管理部副主任李占前來調研,剛停好車,他就指著大樓向記者介紹起來。
在1號樓前,李占看見項目施工方、中建八局臨空創新中心項目總工程師劉鑫正忙著工程收尾工作,趕忙迎了上去:“碰見你正好,我有些關于綠色建筑方面的想法,想聽聽你的意見。”

1月3日,在臨空創新中心項目現場,李占(右)向項目施工人員了解綠色建筑的應用情況。河北日報記者 劉 英攝
作為一名工程人,李占一直關注綠色建筑的建設、應用和推廣。近年來,臨空經濟區(廊坊)致力于打造綠色臨空、低碳臨空,已有36項建筑工程符合綠色建筑標準。
“隨著綠色建筑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現有的評價標準體系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實際需求。”李占說,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即將召開,他準備就拓寬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適用范圍、推廣綠色材料和技術、更新綠色建筑材料設備等提出建議。
在1號樓的二層露臺,劉鑫指著主體結構已經完工的建筑群介紹,項目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節能,應用了高性能圍護結構等被動式技術。據測算,建筑投用后每年將減少300噸二氧化碳排放,可利用太陽能發電2.9萬千伏安。
“綠色建筑要結合項目實際,選擇適合的技術和材料,確保項目的可行性和經濟性。你們這個案例不錯,我得記錄下來。”李占邊說邊掏出了隨身攜帶的調研筆記本。
跟劉鑫聊完,李占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位于永清縣的臨空經濟區(廊坊)高端制造產業園區智能制造港項目建設現場。“難得今天有時間,多跑幾個地方調研,為參會做更加充分的準備。”李占說。
登上7號樓樓頂,一排排整齊的太陽能熱水器映入眼簾。“這里按照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建造,太陽能熱水器可為1.2萬平方米的場地供應熱水。”智能制造港項目負責人王競超說。
聽說李占是來調研的,王競超建議:“目前公眾對綠色建筑的認知度、參與度還不夠,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主動應用綠色建筑材料和技術。”其他同事也紛紛圍攏過來參與交流:“要加快綠色材料的研發推廣,進一步提升建筑質量。”“要完善從設計、審查、施工到驗收的全過程綠色建筑標準。”……
不知不覺到了傍晚時分,李占的調研筆記本上記錄得密密麻麻。“今天收獲不小,我得抓緊把大伙兒的想法、建議整理一下,為綠色建筑煥發生命力更好發聲。”李占說。(河北日報記者 劉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