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京津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共同發布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條例于5月1日同步施行。
京津冀首部協同立法項目、同一文本三地施行——今年省兩會上表決通過的《河北省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牽動全社會關注。該條例實施將對我省執法、運輸等方面產生哪些影響?針對公眾關切,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京津冀超標信息共享
一處超標三地受限
我省機動車保有量1687.6萬輛,境內每年在途重型柴油貨車約1.3億輛次。對大貨車司機而言,最期盼了解條例施行后有何變化。
4月25日8時30分,記者來到石家莊市鹿泉區機動車環保聯合檢查站,這是307國道進入石家莊市區最后一個路檢卡口。“轟油門,再轟油門!”檢測人員正在空踩油門,對一輛14米長的福田重卡進行尾氣檢測。
“1.42”,4次檢測后,不透光煙度計報出檢測結果。檢測限值為1.32,這意味著這輛卡車排放超標。在生態環境部門出具檢測結果后,公安交管部門現場罰款200元,并對大貨車進行了勸返。
“新條例實施后,再檢出尾氣超標,就不只罰款和勸返這么簡單了。”叫來大貨車司機,石家莊市鹿泉區機動車環保聯合檢查站站長侯建奎現場進行了普法,生態環境部門會出具維修復檢催告單,10個工作日內維修復檢合格才能銷號,否則就會被錄入超標排放“黑名單”,在京津冀三地“寸步難行”。
侯建奎所說的“黑名單”,是指生態環境部機動車超標排放數據平臺。根據新條例,京津冀三地將實現超標排放車輛數據信息共享。比如,一輛天津超標大貨車在北京被查,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部門都能通過平臺查詢到這輛車的超標信息,以后這輛車無論行駛到北京、天津還是河北,都將被重點檢測。
進一步推動京津冀聯防聯控,目前我省正在與北京、天津會商,探索共同建立京津冀區域新車抽檢抽查協同機制,針對京津冀三地銷售車型,協同開展新車環保一致性檢查和在用符合性檢查,做好區域新車排放達標監管工作。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執行,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高建民表示,我省將進一步從嚴執法,組織開展重型柴油貨車專項整治,采取遙感監測、黑煙抓拍、路檢路查及入戶抽查等手段,加大車輛檢查力度和頻次,依法打擊超標排放行為。
深入推進條例有效實施,今年三地人大還將探索嘗試協同執法檢查,從監督工作角度進一步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
非道路移動機械納入監管
一臺車一個“身份證”
4月26日,在邯鄲市生態環境局,機動車污染防治處負責人張建召打開本市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平臺,點擊趙王城遺址公園附近的一個工地現場。只見屏幕上立即閃現出6個點,每個點就代表一臺車,不同顏色代表不同運行狀態。
“每臺車都有唯一的‘身份證’。”張建召點開一臺挖掘機的標牌解釋,比如這臺車的號碼為3-3DA10862,第一個3指國三排放標準,中間3位指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最后5位是這臺車的編碼。
目前,邯鄲市已編碼登記5715臺非道路移動機械,其中像這樣安裝電子標簽的有287臺,預計8月底將全部安裝電子標簽。
“摸清底數后,將大大方便我們對非道路移動機械進行監管。”張建召舉例說,比如國二標準的車進入低排放區域,監管平臺會立即報警,我們就會通知相關分局趕赴現場查處。而在以前,轄區內有多少車、分別是什么類型的車都底數不清,就更談不上監管了。
條例首次將非道路移動機械納入監管范疇。條例實施后,京津冀三地將依托已開展的編碼登記工作,共同實行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登記管理制度。目前,我省已編碼登記非道路移動機械3.99萬臺。
今后,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將有啥新變化?省生態環境廳機動車污染防治處處長張偉介紹,像叉車、鏟車、裝載車等機械,必須經過排放檢驗合格并取得標牌,將車輛信息錄入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管理平臺。進出施工場地,還要進行二次登記,在平臺進行備案。
此外,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還將禁止進入相關劃定區域。我省各市已于2019年7月1日前全部完成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劃定并向社會公布。如果違反規定,將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條例的出臺,填補了非道路移動機械違法相關罰則的空白,將大大加強對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監督管理。”張偉表示,6月份將組織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管控執法檢查專項行動,嚴查進入禁止區域作業的非道路移動機械。